CPU / 中央處理器
-
Ryzen 5000桌上型處理器系列出「顯」了,AMD Ryzen 7 5700G處理器的效能流出
AMD的新一代Ryzen 5000桌上型處理器系列在去年年底推出5950X、5900X、5800X、5600X四款型號之後,桌機平台的相關處理器消息就再也毫無下文,不過近期有玩家取得了AMD尚未發表推出的Ryzen 5700G處理器,並進行了跑分,讓沉(缺)寂(貨)好一段的時間的AMD處理器又有新的活力注入。 熟悉AMD產品的玩家應該可以從Ryzen 7 5700G的命名上可以得知,這顆開發代號為Cezanne處理器是將會搭載自家的Vega內顯,而根據爆料的的截圖資訊來看,處理器的核心配置為8C/16T,搭配16 MB的16相L3快取,基礎時脈為3.8GHz,動態最高時脈則為4.6 GHz。 此外,這名玩家還使用了微星B550M Mortar WIFI主機板搭配DDR4-3200 16GBx2的記憶體對處理器進行了跑分,其單核成績維持了Ryzen 5000系列新一代的特色,在CPU-Z中得到631.3的高分,多核成績則為6782.4分,根據Wccftech內部資料庫來看,其多核心的成績甚至比Ryzen 7 5800X還要高! 只不過根據取得處理器的玩家表示,Ryzen 7 5700G在超頻上的體質似乎不是太好,即使將電壓加到1.42V,處理器也頂多只能穩定上到4.65 GHz,若是來到4.7GHz的時候,很容易立刻當機黑畫面。 此外,透過GPU-Z程式我們還得知Ryzen 7 5700G搭載了Vega 8內顯,其頻率為2.0 GHz,比上一代的4700G還要少0.1 GHz,但似乎因為驅動還沒完成的關係,所以沒有辦法對它進行任何跑分測試,所以其內顯是真的縮水,還是換了全新設計也就不得而知。 目前AMD尚未公開任何有關Ryzen 5000G系列處理器的上市計畫與內容,所以我們也還不確定該系列的價格、上市日期,以即時否會和4000G系列一樣是以限定套裝機的方式出售,不過既然已經有玩家能夠拿到處理器本體並進行跑分了,相信距離上市的也應該是不遠了(只是有沒有貨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是要成為一拳超人、還是14nm已經黔驢技窮? Intel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效能實測
眾多玩家殷殷期盼的11代處理器終於在3月17號的清晨,由Intel官方正式公布了自家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的相關細節,從全系列產品種類、規格、售價等資訊都全部一次公開,並宣稱其整體的IPC效能提升了約19%,而且將在同月的30號正式開賣全系列產品。等待了許久的11代總算正式站到台前,準備宣告其如同火箭般核心架構代號的高效能表現,而現實面上,也將進入到玩家實際檢視的時刻! 根據官方宣稱,其中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在遊戲上將會比競爭對手AMD的Ryzen 9 5900X還要強上3~10%,究竟第十一代處理器是否真如像火箭升空一般直上雲霄?還是落得原地自爆的下場?一切真相就在就讓小編透過實測數據向大家揭曉吧! 第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依然維持著自家慣用許久的14nm+++…製程,但基於從10nm製程的Ice Lake處理器逆向而來的「Cypress Cove」架構,讓處理器即使在不升級的製程的情況下,官宣的說法則是表示整體的IPC效能依然能提升19%,並且針對現今正夯的深度學習領域,第11代處理器將能夠支援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深度學習技術,以此強化各項人工智慧功能的運作效率。 同時長年因效能貧弱而廣受詬病的萬年UHD內顯也終於迎來大升級,藉由煥然一新的Irsi Xe的內顯(型號為Intel UHD Graphic 700系列),整體圖像性能大幅提升50%,還能夠支援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等影像解碼功能,畫面輸出上也追加了HDMI 2.0、HBR3等能功能,讓小主機不必額外插入顯示卡,就能夠直接對應4K解析度的螢幕,可以想見後續改版為11代核心的NUC恐怕效能可以再上一個台階。 I/O方面,第11代處理器大幅強化了周邊設備的支援性,記憶體能夠原生支援DDR4-3200,內部的平台路徑控制器也升級到DMI Gen 3.0x8,提供比上一代多出兩倍的頻寬,使其可以支援USB 3.2 Gen 2x2和Thunderbolt 4,體驗每秒達40 Gbps的超高傳輸效率。 當然大家期待已久的PCIe 4.0也終於到來,11代處理器安排了20條PCIe 4.0通道,其中16條供PCIe X16t插槽使用,並支援X16或dual X8/X8模式,而剩下的4條則是供M.2 SSD使用。 然而要注意的是,PCIe 4.0通道「僅支援」第11代處理器,且必須搭配指定的500晶片組或少部分400晶片組的主機板,因此雖然第10、11代處理器是採用相同腳位,但如果把10代處理器放在500晶片組的主機板上,又剛好把裝有系統的SSD插在只有PCIe 4.0通道的插槽上,是會造成處理器無法辨識而無法開機的,這一點需要多加留意。 此外由於分配給M.2插槽的PCIe 4.0通道僅有4條,所以主機板最多也就只能支援一組PCIe 4.0的M.2 SSD,剩餘的M.2插槽將會都走PCIe 3.0通道,其最大頻寬只會有PCIe 4.0的一半約為3500 MB/s,所以玩家在購買與安裝SSD的時候要多加留意主機板的通道布局喔! 在產品種類上,Intel一開賣就打全系列概念,反而並不像AMD僅推出了4款就沒有下文了,11代處理器在選擇上一樣提供了Core i9、i7、i5、i3等不同性能等級的產品之外,在細部差異上也有提供解鎖最大頻率上限的K版、沒有內顯的F版,還特別準備了低功耗的T版給散熱空間不是那麼足夠的小主機使用。 而在規格上,11代的Core i9、i7在核心上數量上有所縮減,不再有10C/20T的版版本,最高均為8C/16T配置,但Core i9的最大頻率會比Core i7更高,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更是上看5.3 GHz。(已經有超頻高手透過LN2超頻至7GHz以上了...) 此外也僅有Core i9系列導入「Intel Thermal Velocity Boost」與「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技術,能夠在溫度未達100度的極限前提下,能夠自動讓每顆核心的頻率維持在5.1GHz以上,減少多核運作時因為熱量造成整體核心頻率下降的問題。 最後價格上,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要價為539美金,換算約是1萬8千元台幣左右,而Core i7-11700K的價格則為399美金,比理論上同級的AMD Ryzen 5800X的449美金相比還要少50美金!算是發表會上一個比較令人意外的爆點。 而相對較好入手的Core i5系列,等級最高的Core i5-11600K在售價上為262美元,比Core i7-11700K便宜30%,至於代價是核心數量再向下縮減為6C/12T,對效能需求度較低的朋友來說或許是個可以考慮的對象。(價格較低、比較容易入手) 倘若真的預算還是沒那麼高話,核心為4C/8T設計的Core i3其最高售價為153美元,最低階的Pentium Gold則更是僅從69美元起跳,不過這兩個系列的內顯都沒有升級,所以在圖像性能方面可能要有所覺悟。 看完了11代處理器的基本介紹後,接下來就來到效能實測環節啦!首先打頭陣的是11代處理器最高階版本的Core i9-11900K,一如過往最高階Core i9款式,Intel會為Core i9-11900K提供特製的水晶盒包裝,除了展現最頂級產品的尊爵不凡之外,也相當的具有收(炫)藏(耀)的價值。 不過因為小編手中的是媒體限定版,所以包裝設計是與市售版本不同的,象徵Intel的藍色方型紙盒中除了有Core i9-11900K處理器之外,一旁還放置的一顆藏有「火箭」的水晶方塊,同時內部的包裝還印上了「Designed To Game(為遊戲而生)」的宣傳標語。 本次的測試平台規格為了配合Core i9-11900K旗艦級處理器的身分,主機板使用了ROG Maximus XIII Hero(Z590)主機板,搭配MSI SUPRIM X RTX 3080顯示卡和由Western Digital推出讀取能達到7000MB/s的WD_BLACK SN850 PCIe 4.0 1TB SSD。(先前介紹過的其他廠商的各版本後續也會陸續更新效能的部分) 此外,小編也使用了「已」是上一代Intel旗艦處理器的Core i9-10900KF和隔壁棚的Ryzen 9 5900X做為本次的效能比較對象,但由於Ryzen 9 5900X屬於AMD平台,所以在主機板方面更換為同級的ROG Corsshair VIII Hero(X570)主機板,其餘的零件則均維持相同,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ROG Maximus XIII Hero (Intel) / ROG Corsshair VIII Hero (AMD) 散熱:ROG Strix LCII 280 ARGB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顯示卡:MSI SUPRIM X GeForce RTX 3080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75W 首先在單純的CPU測試中,Core i9-11900K在CINEBENCH R23的單核與多核成績分別在1,650與1,5000分左右,CPU-Z則分別在670 /6,500上下。與上一代的Core i9-10900KF相比單核大約多出20%,但是在多核方面因為少了兩顆核心的關係,效能反而倒退約14%。 而如果和AMD的Ryzen 9 5900X對比,Core i9-11900K在單核心方面能夠勝出約7%的效能,但多核方面,Ryzen 9 5900X光是在CPU-Z中就突破了9,000分大關,可以說是海放Core i9-11900K。 在測試圖像性能的3DMARK中,Core i9-11900K的成績僅比上一代微幅提升,但差異並不明顯,而且所有的測試幾乎都輸給Ryzen 9 5900X,特別是針對DX11的Fire Strike中更是被Ryzen 9 5900X狠狠超越。(打臉得很兇) 而在綜合性能測試的PCMARK 10裡,Core i9-11900K以些許之差勝過Ryzen 9 5900X,從細項去分析的話可以看到Core i9-11900K在基礎性能和生產裡的分數都有比較好的表現,只是在數位創作方面的表現稍微弱勢一些,由此可以看出Intel主打的暴力單核效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上確實是有一定的優勢。 遊戲實測上,所有的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干擾FPS值得選項,此外遊戲的光追和DLSS功能沒有支援自動模式的話,則將選項調為「畫質優先」。 整體而言,除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能夠比較明顯的感受到新舊處理器的效能差異外,Core i9-11900K效能對於多數遊戲體驗上的幫助相當的有限,不是沒有差異,就是僅僅多不到5 FPS,幾乎難以反應在遊戲體驗上,更不用說效能也未與Ryzen 9 5900X拉開差距,和Intel官方宣稱最高可以勝過10%以上的FPS值有著一定的落差。(所以是誰說謊?) 相較於遊戲可能會因為資源的調用而使CPU不見得為體驗帶來明顯的提升,創作者程式對處理器的依賴就顯得明顯很多,在Photoshop中,Core i9-11900K的表現要明顯優於上一代處理器(10代),甚至以些許之差勝過Ryzen 9 5900X,看得出來強大的單核效能在平面影像處理上的優勢其實是有幫助的。 然而當測試改為Premier Pro和3D創作軟體的Blender時,情況就出現相當的大逆轉了,Core i9-11900K因為核心數量從10C/20T降為8C/16T,整體跑分基本和上一代相同,且大幅落後12C/24T的Ryzen 9 5900X,玩家如果需要影片剪輯的話,Core i9-11900K的效能恐怕是無法帶來助益的。(所以這時候是否該喊一下:AMD Yes! 珍香,XDDD) 在不久前,有外國的網路媒體對Core i7-11700K這顆處理器給出「不要浪費地球沙子」的殘忍評價,小編也不久前也搶先公布了這顆處理器和,不過上次小編只有拿10代的Core i7-10700K跟11700K做了簡單對比,這次藉著解禁,那就多看一些測試吧。 不光只要看自家人的比較,也要看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所以本次測試也加入了同樣也是採8C/16T配置的Ryzen 7 5800X,平台配置和程式設定方面與前文保持相同,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次Core i7-11700K能否扳回一城吧! 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一點用來形容Core i7-11700K和Ryzen 7 5800X正是再適合不過了,Intel大概沒有想到自己不斷宣傳「多核無用,單核才是王道」的觀念居然也被AMD端去,Ryzen 7 5800X的單核與多核跑分均優於Core i7-11700K,其中Ryzen 7 5800X的單核成績還勝出7%呢! 在測試圖像效能的3DMARK和綜合日常應用的PCMARK 10中,Core i7-11700K的表現均略遜於Ryzen 7 5800X,特別是在3DMARK中的Fire Strike,差距更是達到了5,000分之多。 在遊戲體驗方面,Core i7-11700K在1080P解析度下的《電馭叛客2077》有著顯著的優勢,FPS值能夠達到90張以上,只是雖著解析度的提高這份優勢就隨之消失,與Ryzen 7 5800X落在同樣的表現,而在《微軟模擬飛行2020》中,Core i7-11700K則是遜於Ryzen 7 5800X達6~7 FPS。 在創作者測試方面,Core i7-11700K在同樣的核心、同樣的製程下,比起上一代的處理器好上不少,這點確實可以看出Intel在產品製程上精益求精的實力,只是這也只限於與自家人相比較,在面對隔壁使用更先進的製程下,Core i7-11700K的整體表現還是全面性的不如Ryzen 7 5800X。 intel近年一直強調強大的單核才是王道,並且不斷講究所謂的「真實的體驗」才是最重(洗)要(腦)的,然而在這次的比較測試上我們可以發現,那怕是擁有最強單核效能的Core i9-11900K對於許多遊戲的體驗都是相當的不明顯,反而在創作者方面,才能夠有著比較明顯的提升(部分測試下),只是面對隔壁Ryzen 9 5900X的效能比拚下,優勢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特別是在影片剪輯這種需要多核的場景下,更是被直接海放,而且別忘了在Ryzen 9 5900X之上還有Ryzen 9 5950X,而Intel這邊卻已經底牌出盡了...(笑 至於在次一階的Core i7-11700K上,Intel的話術可以說是已經完全派不上用場了,Ryzen 7 5800X不論單核還是多核都有更好的表現,讓Intel的各種天花亂墜的宣傳用詞不攻自破,目前Intel僅存的優勢大概就是處理器自產自銷,沒有供貨不足的困擾吧!(好吧、AMD這部分請加油!) 最後,14nm+++小編就不多鞭了,年底的Alder Lake就要登場,現在實際效能也已經正式掀牌,拉板凳等著看10nm的12代跟Zen 4的架構到底誰會比較強大或許會實在些?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到底是浪費地球的沙子、還是真的14nm最後一代神兵利器?Intel Core i7-11700K對比10700K效能搶先測
還記得先前德國電商mindfactory.de搶先開賣了處理器,當初要價469歐元(網路報價)也賣了120顆左右,姑且不論Intle七早八早就先開賣Z590(B560)主機板卻遲遲不讓11代處理器上市的真正幕後原因為何,在各路玩家與廠商端都已經等到天荒地老之際,解禁時間也差不多要到了,照慣例,這次配發媒體的是Core i9-11900K與Core i5-11600K這兩版本,網路上這陣子也陸續有11900K的部分測試數據流出,相信有興趣的朋友也都有加減看到了,而既然國外都已經開賣Core i7-11700K了,那入手一顆來玩玩應該也可以先行得知到底11代相比於10代有怎樣的實質長進? 雖然Intel官方擺明了要等到30號解禁後才能正式開賣,不過光是從mindfactory.de官網還是可以看到陸續的有在販售Core i7-11700以及Core i5-11600K的連結與介紹,分別要價408與319歐元,看來禁令歸禁令、有錢賺才是王道,想先入手玩玩看的朋友可以直接去下單了。 事實上國外的一些媒體也有取得Core i7-11700K這一顆,也給出了「不要浪費地球沙子」(沙子的主成分是用來製作晶片的矽)的超殘酷評價,究竟這顆處理器是否真的比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還要悲劇?就讓我們也來親自實測看看吧! 雖然Core i7-11700K目前還未正式開賣,但由於已經賣了好一陣子(只能先對應10代處理器),所以各廠Z590主機板預載的BIOS可能尚在調適階段(目前一直有更新),玩家若手上有11代處理器可以玩的話,記得上去各大主機板廠商的官網看看有沒有新BIOS可下載以提升效能與穩定度,當然小編就隨手取一片Z590來做測試平台囉,要說與Z490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PCIe 4.0通道的支援,另外就是Xe內顯的效能提升不再是老掉牙的只能開機上網,依照Intel的信心喊話,11代的效能表現將會比10代更佳,同時,更新版的CPU-Z v1.95已能正確讀取到相關資訊了。 Core i7-11700K採8C/16T設計,基礎頻率為3.6GHz,相比前代10700K的3.8GHz來說是頻率降了一些,不過兩者的Cache配置也有些差異,玩家可以自行比較一下,當然11700K的重點是Rocket Lake核心,只不過仍是14nm製程就是(+++)。 測試的硬體搭配上除了使用Z590主機板外,記憶體也採用了較普遍的DDR4-3600 8GBx2(共16GB),SSD則是選擇理論讀取速率可達7000 MB/s的1TB PCIe 4.0 M.2 SSD,顯示卡則是使用RTX 3080 FE;另外,正所謂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所以本次測試也一會同將上一代Core i7-10700K拿來比較,剛好兩者同為8C/16T、都是14nm+++…,就來看看Intel到底還能從中榨出多少效能。而這裡主要的是先行測試關於Core i7-11700K的處理器表現,更仔細的11代測試,請密切關注站上後續的更多實測囉。 首先在基礎跑分上,Core i7-11700K不論是在CINEBENCH R23還是CPU-Z中,單核與多核的整體成績都有一定幅度成長,以CPU-Z的成績來說,多核的跑分大約比上一代多出15%,單核則接近20%,這點與Intel官方宣稱IPC增長19%大致相符。 不過處理器增長的效能對其他跑分程式來說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在PCMARK10的整體總得分中,兩代之間的差距僅差500分左右,換算約只提升7%;而在3DMARK中CPU所帶來的分數加成也是不到10%,整體提升連1,000分都不到。 至於在遊戲實戰方面,所有的遊戲設定皆為最高畫質,同時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會干擾FPS質的選項,如果光追內容的遊戲沒有提供自動功能,則將光追表現和DLSS調為畫質模式。 整體而言,Core i7-11700K遊戲方面的表現則有點尷尬,除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和1080P解析度下的《電馭叛客2077》在FPS直上有比較顯著的提升外,剩餘的遊戲在FPS質差異都在5張以內,這樣的提升要反應在遊戲中的「真實體驗」上恐怕是有點困難。 當然這也很可能是因為不同遊戲對於CPU和GPU的資源占用比重不同所致,如果遊戲將多數運算資源都交給GPU的話,CPU的強弱就相對比較難反應在遊戲FPS值上。 相要於遊戲可能重視顯卡大於處理器,創作程式對於處理器的需求就顯得更為明顯不少,在Photoshop跑分測試中,Core i7-11700K比上一代處理器的得分還要高出約14%,而在Premiere Pro中也有高出約9%的成績,這在大量影片/照片轉檔上有著相當程度的助益。 從一連串的測試來看,Core i7-11700K的效能對於一些遊戲來說,確實是很難對在「真實感受」上帶來助益,但對於創作者來說,第11代處理器的效能提升和PCIe 4.0的支援,其實對於工作來說還是有一定相當程度幫助的。 不過,目前處理器市場可不是一家獨大,身為競爭對手的AMD陣營可不是吃素的,看看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以11700K的對比競爭者:Ryzen 7 5800X處理器來說(甚至玩家可以對比到5600X),是否能像Intel官方所說的11700K會更具優勢?小編將會在30號正式解禁之後,為大家帶來更多處理器之間的效能比較,敬請期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AMD Radeon PRO Enterprise Driver 21.Q1版專業級繪圖驅動軟體引入全新使用者介面,提升效率和生產力
AMD釋出2021年第1季的專業級繪圖驅動軟體Radeon PRO Software for Enterprise 21.Q1,引入全新設計的使用者介面,針對專業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優化,進一步提高生產力與創造力。 透過簡化和改善後的設計,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調整設定,同時更有效地滿足作業流程的需求。此次更新的全新功能包括: • 全新首頁標籤選項:讓使用者可以在Radeon PRO Software中存取和開啟最近使用過的應用程式。只需點擊滑鼠,使用者就可以開始螢幕錄製功能或觀看教學。 • 錄製及串流選項:(先前為Radeon PRO ReLive)使專業人士能夠利用軟體內建的進階影片直播和高解析度螢幕錄製功能來進行高效率的合作、專案簡報、培訓以及團隊成員間的支援。 • AMD Radeon PRO視窗:這是一個應用程式內的平台,讓使用者在不關閉專案的情況下一鍵存取,透過網路攝影機、效能監控、風扇調整以及圖像設定進行媒體和截圖共享的控制。 • 效能提升:AMD Radeon PRO Software for Enterprise 21.Q1版專業級繪圖驅動軟體針對各種關鍵效能場景進行優化以提供可用性和高效能。使用者可以透過這些升級改進來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在SPECviewperf 2020 catia-06 viewset基準測試中,使用Radeon PRO W5700繪圖卡時,AMD Radeon PRO Software for Enterprise 21.Q1比AMD Radeon PRO Software for Enterprise 20.Q4快達45%。
-
來了來了終於來了,Intel正式公布Meteor Lake處理器將使用7nm製程
就在Intel第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發售倒數之際,Intel又為我們帶來更多有關自家處理器產品的相關消息,不過這次不是要來推銷第11代產品、也不是攻擊蘋果的M1、更與第12代產品Alder Lake無關,而是代號名為Meteor Lake的新處理器產品。 Meteor Lake一個最大的爆點就是它將會是Intel第一款採用7nm EUV製程的產品!根據官方的介紹,Meteor Lake依然是基於x86架構所設計的產品,且會導入自家Foveros 3D封裝技術,並透過EMIB (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晶片串接技術,將處理器分隔成多個區塊各自獨立生產,之後在將其合併的方式,實現類似Alder Lake大核+小核的設計。 EMIB技術的好處就是整體應用彈性更高,每個獨立的顆晶片區塊可以使用混搭製程,因此Intel不見得需要自行生產所有的晶片內容,可以將I/O區塊或較次要的部分委託其他代工業者處理。 另外,Foveros 3D封裝技術則是能夠將不同功能的晶片進行堆疊,進一步提高處理器在設計上的靈活性,Intel也因此表示會應用該技術將來串聯處理器中各種不同功能的處理晶片(XPU)。 目前Intel表示Meteor Lake將於2021第二季開始投產,並於2023年上市,將會接在第12代Alder Lake、第13代Raptor Lake之後,成為Intel的第14代處理器產品。 同時Intel將砸下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座新的晶圓廠,沒意外的話將會是替7nm處理器做準備,只不過前面提到Intel將會在2021年Q2投產,所以很可能在晶圓廠蓋好之前,此部分的生產將會由台積電負責代工,這大概也是為何前陣子一下謠傳Intel和台積電要合作,一下又說要破局的主因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電競筆電處理器也即將換「芯」了,Intel 第11代Tiger Lake-H處理器規格流出
今年的CES展上,Intel在第十一代的處理器的預告上除了即將發售的Rocket Lake桌上型處理器之外,還有為電競筆電所準備的Tiger Lake-H高性能移動版處理器,只是當時官方並沒有對處理器的家族系列規格做出太多介紹,只確定會使用10nm製程,並且預計會在今年Q2的時候上市。而如今掐指一算,Q1也即將走入尾聲,有關Tiger Lake-H的相關爆料也開始浮出水面。 根據外媒爆料,Tiger Lake-H在產品規劃上將會推出兩款Core i9處理器、一款Core i7處理器和兩款Core i5處理器,且除了最高階的Core i9-111980HK的功耗來到65W之外,其餘型號均為35W。 在細部規格上,兩款Core i9處理器分別為Core i9-11980HK和Core i9-11900H,兩者的核心設計皆採8C/16T配置,但前者解鎖了最大頻率上限,提供近一步超頻的可能。 此外,由於Core i9-11980HK的功耗達到了65W,讓他有著全系列最高的的動態時脈,達到了5GHz(基礎時脈則為2.6GHz);至於Core o9-11900H的功耗因為相對較低,所以基礎時脈為2.5 GHz,動態時脈則為4.9 GHz,雖然同為Core i9,不過兩款的差異著實不小。 至於在Core i7方面只會有有一款Core i7-11800H,核心設計與Core i9一樣會享有8C/16T的待遇,基礎頻率為2.4GHz,動態時脈則為4.6GHz。 最後在Core i5上,除了有可以預期的Core i5-11400H外,還有一款型號命名比較特殊的Core i5-11260H,兩者的核心都下調成6C/12T,其中Core i5-11400H的基礎/動態時脈為2.7/4.5 GHz,Core i5-11260H則是2.6/4.4 GHz。由於本次爆料的內容只有處理器的主要核心規格,所以兩這具體是否還有其他的額外差異可能還需要等待續的爆料或官方公告才能知了。 按照歷來Intel筆電處理器的推出時間,Tiger Lake-H應該再過不久就會正式推出,各家筆電廠商屆時勢必又會替自己加產品進行新一輪的大換血,玩家如果有換筆電的打算,不妨多加關注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守護最後一塊市場疆土,Intel將加速生產Whitley Ice Lake版的Xeon伺服器生產
Intel在經歷手機市場的挫敗後,在桌機和筆電市場也正遭受著AMD與蘋果的蠶食鯨吞,唯獨伺服器現階段還暫時立於不敗之地,只是看著AMD端出了第三代「Milan」EPYC處理器,大幅度的效能增長也讓Intel知道絕對不能繼續坐以待斃,將決定強化自家伺服器Xeon處理的生產線,企圖自家供貨效率上的優勢,穩固伺服器市場霸主的地位。 根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的調查,在2020年底的時候,Intel的處理器市場的市佔率高達92%,可說是獨攬整個市產,至於AMD只能撿走剩下8%市占率,但是要知道在2019年的時候,AMD的伺服器市占率僅有3%,因此就算即便目前的市占率仍然很低,可是其驚人的成長率還是不容小覷。 為了避免重蹈消費級處理器的覆轍,Intel將提高Whitley Ice Lake伺服器處理器的生產速度與規模,好從將接下來的第二季開始大量出貨,並預計能帶來約21%的季度成長率,並希望能夠在第四季的時候,伺服器的出貨可達到總出貨量的40%,由此可以看出Intel對於伺服器市場的依賴和重視。 Intel的Whitley Ice Lake處理器採用的是10nm奈米製程,架構上與筆電版的Ice Lake處理器一樣採用Sunny Cove架構,但為了滿足伺服器在巨大資料量的吞吐需求,Whitley Ice Lakes在通道的支援性支援PCIe 4.0標準,提供比一般PCIe 3.0通道還要多出兩倍的頻寬。 此外Intel自家產品規劃,下一代的Xeon伺服器處理器「Sapphire Rapids」將會改用10nm+製程的Willow Cove架構,且根據外媒爆料所說,最大核心數將會一舉拉高到56C/112T,好與AMD的EPYC的64C/128T相抗衡,並將率先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你以為在打王疊Buff喔?Intel又推新Boost技術 — Adaptive Boost,適用於Core i9-11900K/KF
相信各位都有玩過線上遊戲的經驗,當你進了副本掃了圖,總算到尾王的面前了,這時,所有人就會停下腳步補狀態,該回MP的回MP、該吃藥的吃藥、有可以疊加的Buff當然也疊好疊滿。 我大Intel、偉哉Intel就學到了這麼個精華,在3月17日那天推出第11代Rocket Lake全系列處理器之後,在當天公開的官方投影片裡,完全沒有介紹的一個技術,直到現在才被外媒給挖出來,那就是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簡稱ABT,中文翻譯大概就叫做自適應加速技術。 該技術為Intel新一款時脈調整技術,不過只能用在i9-11900K與i9-11900KF,而且呢,本次Thermal Velocity Boost (TVB)技術也是一樣,只讓Core i9-11900K/KF獨佔,那為什麼小編會說Intel學到了線上遊戲打尾王的精華呢?因為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這個Boost技術,將在Thermal Velocity Boost之上執行,簡單說就是疊加Buff啦。 Thermal Velocity Boost的溫度限制是攝氏70度,但ABT技術將這個上限提升到攝氏100度,因此只要在「規格」範圍內工作,將全核心時脈就會自動提升到5.1 GHz,而且該Buff可以常駐。 Intel的意思呢,就是只要你CPU散熱模組夠猛,電流跟溫度沒有超過Adaptive Boost的標示規格,就會直接幫你上一個常駐Buff,直接CPU時脈幫你弄到5.1 GHz,而且因為都控制在ABT的限制範圍內,所以不算是超頻,也不能把它看作超頻。(???)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AMD “Zen 3”為全球最強大Ryzen PRO 5000系列商用行動處理器 挹注頂尖效能
AMD(NASDAQ: AMD)發表AMD Ryzen™ PRO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將“Zen 3”核心架構的卓越效能與效率帶到高階商務筆電。全新AMD Ryzen PRO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搭載AMD PRO技術,帶來強化的多層企業級安全功能以及強悍的生產力,滿足現代辦公環境的各種需求。隨著HP與聯想預計從第2季開始大範圍供貨,搭載AMD核心的企業級筆電數量預估在2021年底前將增加3倍。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客戶端運算事業群總經理Saeid Moshkelani表示,在日趨分散化的工作環境中,我們要求專業筆電具備更高效能與安全性。企業需要確保自己投資的技術能夠滿足員工在遠端或辦公室工作等情境的各種需求。全新AMD Ryzen PRO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不僅大幅提升超薄商用筆電的功能,更帶來領先同級產品的使用者體驗,為各種工作環境提供領先業界的效能、卓越電池續航力以及強大的安全功能。 AMD Ryzen PRO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結合各種安全功能,為現今要求最嚴苛的商務環境提供強大的運算體驗。 o AMD Ryzen 7 PRO 5850U處理器擁有8核心16執行緒,具有領先業界的CPU效能,多執行緒效能超越對手產品高達57%註2。 o AMD Ryzen 7 PRO 5850U處理器為不斷增長的生產力需求量身設計,遠端與辦公室生產力效能領先對手產品高達23%註3。 o AMD Ryzen 7 PRO 5850U處理器針對全天電池續航力與生產力量身打造,加上優化的7奈米“Zen 3”核心架構,能提供多達17.5小時註4的電池續航力。 o AMD PRO安全防護藉由從晶片到作業系統各個層級嵌入防禦措施,提供多層安全功能。AMD Ryzen PRO獨有的AMD Memory Guard可在Microsoft Secured-Core PC環境中自動啟動,協助保護資料與使用者身份,而AMD Shadow Stack則提供硬體執行的保護機制,抵禦各種惡意程式攻擊。 o AMD PRO管理功能結合完整管理功能,簡化部署、映像以及管理流程,能相容於各種現代IT基礎架構。AMD Ryzen PRO處理器可為Microsoft Endpoint Manager提供全面支援,帶來更靈活且整合的雲端管理解決方案。 o AMD PRO商務穩定性技術為企業級客戶帶來高品質、可靠並具備長平台生命週期的運算解決方案。AMD Ryzen PRO處理器提供18個月的規劃軟體穩定期以及24個月的規劃供貨期。 從2021年第2季起,企業客戶將能從HP與聯想等各大PC廠商購買搭載Ryzen PRO處理器的系統。 HP全球商用系統與顯示解決方案負責人Andy Rhodes表示,隨著分散化與混合型工作型態日趨普及,市場對於著重生產力與協作功能的強大安全PC的需求遠遠超越以往。HP致力為各地員工與IT團隊賦予能力,透過持續與AMD合作,帶領業界投入創新,提供強大且安全無虞的運算體驗,讓人們不論在家中或辦公室都能維持連結與發揮生產力。 聯想PCSD全球商務產品組合與產品管理副總裁Jerry Paradise表示,聯想秉持為企業客戶提供具備卓越效能與安全性的創新系統的傳統,我們很高興能夠透過推出搭載最新AMD行動處理器的新款筆電延續這項堅持。最新的聯想ThinkPad筆電系列搭載AMD Ryzen PRO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將繼續為商務客戶提供頂尖效能,符合他們對聯想與AMD的期盼。
-
性能提升、價格更親民,Intel第11代桌上型處理器 Rocket Lake全系列功能細節正式公布
Intel在一月CES展上預告的第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終於在3月17的清晨正式公布一系列的相關細節啦!除了已經知道PCIe 4.0通道的支援、對應最新500晶片組主機板、原生支援DDR4-3200記憶體等功能之外,大家最在意的應該還是效能的成長以及不同型號的售價吧!關於這部分Intel可是特別準備了不小的驚喜給大家喔! 在玩家敲碗期待桌機版趕快推出的這段時間內,其實也陸續有許多資訊流出,包括其實國外的通路商也已經在網路上銷售了一批的處理器了,而第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依然維持著祖傳的14nm+++…製程,但基於從10nm製程的Ice Lake處理器逆向而來的「Cypress Cove」架構,Intel表示整體的IPC效能提升了19%,並支援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深度學習技術,同時藉由煥然一新的Irsi Xe的內顯,讓處理器的圖像性能大幅提升50%。 根據Intel的內部測試,1080P解析度下,Core i9-11900K的遊戲FPS值要比上一代的Core i9-10900K要多出約10%左右的成績,甚至要比AMD的Ryzen 9 5900X處理器要強約3~10%左右,就連中階定位的Core i5-11600K在效能的成長上也取得了相似的表現。(Intel官方數據) 而除了遊戲之外,Intel Core i9-11900K在Adobe相關的影片剪輯方面的表現也比AMD Ryzen 9 5900X要快上35%,影像處理要強上14%,文書作業則能高出8%。 不過這部分畢竟是Intel內部測試出來的結果,自然是和各家產品的簡報一樣只會報喜不會報憂,且Intel也未公布測試平台的相關規格,所以實際真實表現是否真的如Intel宣稱的那麼美好,可能還是得等正式媒體解禁與開賣之後才知道了。 第11代處理器另一個最令人振奮的突破莫過於Intel為其大幅強化了周邊的支援性,使其能夠原生相容更多不同的程式種類和硬體周邊。 在軟體與程式支援性上,11代處理器能夠原生支援新世代的影片編碼,包含: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並在畫面輸出上追加了HDMI 2.0、HBR3的能力,讓小主機不必插入顯示卡,就能直接對應4K解析度的螢幕,連最新的NVIDIA Resizeable BAR也支援了。(打算擺脫玩家原先詬病的萬年內顯的稱號) I/O方面,11代處理器將原生支援DDR4-3200的記憶體、大家敲碗已久的PCIe 4.0通道也終於到來,同時平台路徑控制器也同步升級到了DMI Gen 3.0x8,提供比上一代多兩倍的頻寬,讓其能支援USB 3.2 Gen 2x2、Thunderbolt 4等超高速連接埠,無線網路方面有支援了最新的Wi-Fi 6E通訊標準,讓玩家能夠享受更快的網路傳輸速度。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PCIe 4.0通道僅有20條,扣除供PCIe X16插槽使用的16條通道後,就僅是下4條PCIe 4.0通道,因此玩家最多只能安裝一條PCIe 4.0的M.2 SSD。 在11代的產品家族系列方面,全系列最高的核心數量僅會採8C/16T配置,並且除了提供不所頻率的K版、不搭載內顯的F版外,還額外追加了低功耗的T版(35W),提供給散熱空間不是那麼充裕的小主機使用。 最後在價格方面,最高階的Intel Core i9-11900K的售價為539美金,加上鬼島稅的話,預計會是1萬8千元台幣左右,和過往的價格差異不大。然而Core i7家族就讓人大感意外了,當中最高階Core i7-11700K售價僅要399美金!比AMD的Ryzen 7 5800X的449元官方定價還要便宜50美金!看來Intel這次打算用i7-11700K作為殺手鐧的意味十分濃厚~ 至於玩家比較好入手的Core i5-11600K的定價是262美元,比11700K少了30%的價位、但比10代還要再稍微貴一些(畢竟是11代新品),同時核心數最高有將只會有6C/12T,看來準備搭上B560這個位階的主機板讓玩家可以較容易買單(預算較低些)以跟對手對打的企圖也相當明顯,從整體的定價策略來看,Intel想要力推哪一款處理器,大家應該都很明白了吧XD 看到這些訊息玩家們會不會手癢想要入手了呢?這次Intel可是管控嚴格(哪次不管控嚴格XD),雖然說還是有電商偷跑,但按照官方的計畫則是會在本月的30號開始開賣並同步媒體解禁(效能測試),究竟11代的表現是否真的如Intel官方宣稱的那麼神奇,就讓我們再稍等一下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